近年来,阳泉市药物警戒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四个最严”要求,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监测体系,实现了“稳数量、提质量、调结构”工作目标。2024年,阳泉市药物警戒工作对标国家先进水平,精细管理、精准监测、精研学习、精确防控,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各项重要指标在全省率先达到去年同期国家报告水平,为药品监管提供科学有力技术支撑,切实有效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聚焦联动发力,着力推进警戒工作。坚持以目标责任为导向,以机制建设和责任落实为抓手,让监测工作做实做细。一是加强联动机制建设,强化与卫健、疾控部门工作协同,联合市卫健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2024年全市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通知》,对标国家优秀监测单位,明确全年工作目标。二是加快监测工作进度,组织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召开工作推进会,研讨解决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效发挥医疗机构报告主渠道作用。三是严格督导强化责任,规范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管理,高质量推进各项监测工作有序落实。2024年,县区和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率达100%,全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每百万人口报告数达2023份,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占同期报告总数的27.17%,新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占同期报告总数的36.45%;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占同期报告总数的8.49%;严重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数4份。
聚焦风险防控,着力夯实安全底线。坚持以监测结果和数据分析为推手,全面做好风险处置工作。一是定期开展数据分析,深入挖掘风险信号,筑牢安全风险防火墙。二是开展死亡病例调查,深入挖掘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对不良反应与怀疑药品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初步评价,有效预防药害事件发生。三是召开风险信号研讨会,强化经验交流与质量提升,坚决守好安全底线。全年开展1份药品死亡病例调查,3个医疗器械品种、4份化妆品严重报告现场调查核实,进行风险研判,提出风险管理建议,上报省中心药品不良反应风险信号4个,医疗器械不良事件风险信号1个,其中省中心采用《利福平注射液引发血压升高新的不良反应风险信号》上报国家中心,为药品安全监管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聚焦能力建设,着力提升报告质量。坚持“人才驱动监测”理念,扎实推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和能力建设。一是强化不良反应监测培训学习。在全省系统率先开展了“送培训下基层”活动等各类业务培训,培训一线医护技术骨干400余人次,重点提升医疗机构监测工作能力水平。二是加强点对点技术反馈指导。在日常各项监测报告评价过程中,及时将问题反馈给上报单位人员补充完善,有效提升报告人员监测能力和报告质量。三是完善医疗机构监测体系。督促指导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健全完善七项监测制度,落实医疗机构报告主体责任,持续强化“一体两翼”监测格局。
聚焦科普宣传,着力增强安全意识。坚持以科普宣传助力药品安全高质量发展。一是以专项宣传为落脚点,开展特色科普宣传主题活动。在化妆品科普惠民宣传、“携手共建药品安全防线”活动中,全面开展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的“三进”系列宣传,现场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册,接受群众义诊咨询300余次。二是以融媒体宣传为切入点,提升科普宣传热度。在《阳泉日报》专栏连载不良反应知识14期,做客阳泉市广播电视台《今日关注》节目专栏1次,切实增强了公众认知水平和安全意识。三是以便民宣传点为突破点,营造共同参与良好氛围。在全市20个安全用药便民宣传点定期更新宣传资料,积极传播药械化不良反应科普知识。
聚焦创新驱动,着力提升警戒水平。坚持创新是发展的内在动力,以创新引领药物警戒高质量发展。一是创新开展“临床药学+ADR监测”联学共建技术交流活动,推动监测机构与医疗机构深度融合。联合国家ADR哨点阳煤总医院上报2个药品安全监测风险信号,制作了30余部药品不良反应科普小视频。二是创新开展资源共享,与医疗机构优势互补,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合作项目,共同开展药物警戒科研课题研究,《基于FAERS数据库挖据分析阿帕他胺的不良反应信号》等3篇药物警戒科研论文,分别被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2024年学术会议和国家药监局主办的《中国药业》采用发表。三是探索市级重点品种监测工作,扎实推进药物警戒制度实施,主动筑牢药品上市安全风险防控屏障。重点加强对涉疫药械、国家集采中选品种、国家基本药物、老年人用药及植入类、新上市医疗器械等产品的不良反应监测,全年确定3个全市药品重点监测品种。
阳泉市局将持续推进药械化安全监测工作走深走实,不断完善监测体系,进一步提升监测水平,发挥“前沿哨兵”专业技术支撑作用,为公众药械化使用安全保驾护航。(赵九红)